本计划在春节回家和家人谈谈,过后再动笔。可一来时间有点晚了,二来确实想将 2024 年早点有个定论后不再念叨,就决定在此刻写下。
2024 年的主题字是 “试
”,在尝试中失败,在失败中总结。失败贯穿了这一年,但并非一无所获。今年最重要的收获,就是做事逻辑
、反思逻辑
及心底压舱石
。在此先对收获做个总结。在 24 年初就写下了谦与诚,处世之本。谦能保护和提升自己,诚能打动和团结他人。 不谦者目光狭隘,易遭小人暗算;不诚者花言巧语,终会被人识破。可结果呢?我两个字并没有做到,面对他人,话语过多,并不谦虚。面对工作和任务,并不踏实真诚,任务也只是堪堪完成而已。对工作找的理由是:公司给我的待遇并不足以让我拼尽全力,我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提升自己身上。看似冠冕堂皇却又天真可笑,如果看不到我的价值,谈何要重视我呢?社会并不平等,想出头的人太多了,不要想着先拿了好再去证明自己,而要想着先证明自己配得好。之前天真的想法即不谦虚,也不真诚。对谦虚,真诚的理解还是太过于浅薄了
。话又说回来,在目前的公司事已至此,我还有上升的余地吗?思索再三,并不能保证有或者没有。未来不知是否一直这样下去,遂在这个公司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干上去,而是加强自身建设。
目标这么定下来了,接下来就是围绕着其的准备与执行,围绕着如何做成一件事,一直在尝试,在失败,在反思,在优化,再尝试。到 2024 年末,写下了做事前定好目标--->24/9/9【做事前就要有信心】--->25/1/9【情绪驱动自己】,理性脑驾驭感性脑和本能脑提供前期执行力,注意避免失败的情绪反噬--->24/12/19【48 小时定律】启动--->23/10/31【烂开始原则】--->【“误区定式”如何解决】,避免对未知的恐惧和自我怀疑--->误区定式步骤分解注意点(时间顺序或者迭代原则,注意短平快原则),注意及时创造反馈--->24/12/19【28定律】集中精力办主要事情,避免过程偏离目标--->避免没结果,采用总结反思的方式:文章【“误区定式”的补充和做事流程】,多角度思考流程缺陷,阶段性数据化总结,归纳新问题,反思总结->循环补充。力求能把一件事做完后再去做好,这一套并不是最终的结果,也只是前进路上的一次进步。长期复杂的事情,不能蛮干。开头拼尽全力却半途而废或被打击的怀疑自己的次数太多了,便开始反思。
在 23 年底,写了 “对于反思的反思” 这篇内容,提出了三个反思:反思事情,反思做事,反思反思。这三点一直在做,前两点较多,最后一点很少。今天借着写文章的时候反思了一下反思的方法,提出一点:反思的结果必须被总结和贯彻,否则反思毫无意义。对反思的结果,要写下来,要多看,要多想,要反思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反思后的结论!!!
反思是我在失败后,仍然保持心情稳定的一个重要压舱石,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失败归失败,但是心火不能熄。前进不能停,也不能慢。学习是前进路上的燃料,也是今年思考最多的内容之一。
如何高效看书?如何快速学习?如何学完实践?
这三个问题萦绕了一整年,时至今日,也只是略有结果。今年开头一边看书,一边做笔记,一边进行书上实验,凭借意志咬牙切齿而又痛苦的读完了一两本书,更多是半途而废。既痛苦,又低效。后续看书时干脆不记笔记,直接用阅读器的高亮功能,写点标注读完几本。但读完感觉没啥能记住的,无论技术类还是其它类的都是如此。后经思考,遂将书本分为技术类和文学类,不同分类有不同的读书方式。先说技术类的:技术类重原理和实践,看明白原理后,将实践都操作一遍后,对一些需要归纳的东西进行归纳方便后续查询即可。不能咬文嚼字过分深究,大体框架有了,后续在项目需要使用的时候快速学习细节。文学类重视理解和感悟,初始一遍读完就可以,什么都不需要标注;第二遍进行标注和圈圈画画,写上自己的思考;最后就是在往后的时间里时不时翻一翻,想到了什么就写上去。学习和学习并不是一码事,看书不等于学习,但是学习包含了看书。读完一本书只是学习的第一步,实践书本内容,输出学习成果(做项目有结果或讲给别人听),反思学习薄弱,加强弱点补充,这些综合起来才是一次学习。学完一门知识并完成书本实践后,立刻去做个项目并输出成果,后续根据实践效果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,之后加强薄弱处。那么如何输出学习成果呢?实践是最好的方式,看完一本书,即使做好了笔记,也忘得飞快。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一件事能用到书上的知识,就能减缓遗忘和加深理解。学习要学有用的知识。学习也是做事,做事前要定好目标。既是有目的的学习,那么说明就有需要这些知识的地方,学完立马实践。如果短期内无法找到实践,那就不是重要的知识,违背了学习要学有用的知识,短期内不用学习。但有一类知识虽然看似无法实践,但却随时发挥作用。个人将此称为“心底压舱石”。
前进路上风急浪大,心底放上压舱石,压住焦虑和沉下耐心。今年效果不好,道理懂了,但在困境面前依旧焦躁,急于求成,不够理智。道理的理解分为三步:认可,理解,记住
。一句话听到耳朵里先有了认可,在思考中理解了含义,在事情中能回想并使用这句话,这句话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。在这一点做的依旧有欠缺。走马观花将一时感悟写下来,翻看得次数不够,结合生活思考的次数太少了。这就像搬来一堆石头,堆在岸边,并未真正放在船舱中,没有起到压舱石的效果。上半年边写注解边看《素书》,下半年结束说要看第二遍,第三遍等等,最终第二遍到现在还没开始,惭愧。目前很多感悟都是碎片化的,并未将其整合到一起。在 2025 年应该把目前在各处整理的话写到一个统一的地方,用某种逻辑整合起来。
在此不对这些内容做出评价,没章法且没吃透。
总结了 2024 的收获,聊下失败吧。2024 并未成什么事,几次翻开“2023 总结”,几次又关闭,不忍面对 23 年许下的期望。23 年总结开头提到的浮躁问题依旧;执行力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,但依旧相差甚远;体系化的安全知识建立了框架,体系化的社会认知却进步寥寥;做点实践项目有头无尾;为人处事和待人说话更是一塌糊涂。
看的知识多实践得少,念的经典多理解的少。问题不胜枚举,先挑这些重点吧。问题既然摆在脸上,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。
2025 年定下的字是“寻
”,重点目标如下:1、安全技能上升至既定目标,确保达到离职能找到更好下家的能力。2、为人处事和待人说话能力提升,总结归纳成初步系统。3、将“心底压舱石”类知识整理,总结归纳成初步体系。4、持续反思办事系统和学习系统,提升执行力和学习力。5、推进其它业务探索,形成副业赚钱能力。
25 年的字在“寻”和“行”之间来回纠结,最终还是选择了“寻”。埋头苦行却方向未知,拔剑四顾却无处寻敌。今天早上,大学室友发了一句:富在术数,不在劳身;利在势居,不在力耕。出自《盐铁论》。翻译过来是:财富的积累往往依赖于技巧和方法,而不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;利益的获得则在于掌握时势和环境,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耕作。这句话讲的是通过合理的方法和良好的时机获取成功和财富,强调了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。努力是成功的条件之一,但不是唯一条件,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条件。励志故事中的主角总是被描述成努力勤恳,踏踏实实后,成功就如命中注定一般降临于他。但是如果没有那个风口和机会,主角的努力也许就是在工厂里加班,争取多拿一点加班费。成功的条件包含了机会,选择,方法,努力
。那些看不到或抓不住机会,怯于选择,有一定方法且异常努力的玩意,是上好的可燃物。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燃料,社会需要其为社会产生价值,所以大力宣传努力。努力除了能力提升和创造价值,也是获取掌控机会的人的认可的条件之一。想出头的普通人一抓一大把,如何让上头给个机会?具备方法能力并且忠诚踏实卖力的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,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满足他们的情绪利益,他们手上有多余的机会没有要和他人交易,或者有亲朋好友需要的情况下,大方一点的可能会给予。
如果遇不到贵人或者把事情搞砸了怎么办?只能靠一次次探索和选择一点点走出来,这就是自己在今年定下来的这个“寻”字。命好的人自助后有贵人助,有天助;普通的人有且只有自助。努力提升能力,时常反思方法,仔细大胆做出选择,想办法寻找机会。然后持续失败,但总得试试。写到此,又开始焦躁了。
“年轻的时候,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未来能有多差,认定美好生活会自然到来。不谙世事的我们认为:即使暂时说不清具体该怎么做,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,毕竟年轻无敌嘛!然而现实并不总像我们想象的那样。在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,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特别,而是在不断地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烦恼,开始随波逐流:该玩手机玩手机、该打游戏打游戏;没有多少压力,也没有多少动力;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,希望也还在心里,偶尔挣扎呐喊一声,而后继续做着短视的选择,沉溺于眼前的安逸。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:不知道事物的构成、框架,不知道努力的路径、方法,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、能做什么、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” 这段话摘自《认知觉醒》。初次读到,如同被当众扒下底裤一般难堪。在心里,确确实实是希望过上好日子;在日常,也确确实实宛如书中描述的一般无知短视。虽年轻,但并不是前途无量;有志向,但一直是前路未知;在前进,但总归是步履维艰。2025 年,虽然前路看不清,但是路在脚下。